添加微信
扫二维码
百度战略投资 · 优选全球教育资源

还记得十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么? 现在的她过得如何呢

2019美国留学年度报告免费下载(密码:yujo)

当“哈佛女孩”成为过去,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理性地看待一个又一个被神化的个体。在那个中国学生考美国名校还不那么容易的年代,“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功几乎瞬间就抓住了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的心,成为家家户户人手一本的“育儿宝书”。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仔细规划了女儿的成长时刻表:多大要学会爬、多大要学会走路、多大要会说话、多大要会几位数的算术…… 她还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自己对女儿推行的“素质教育”,其中的手捏冰块锻炼意志力、以小时为单位规划每日学习、时刻不忘灌输“学习是头等大事”等细节至今还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还记得十年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么? 现在的她过得如何呢图1

当“哈佛女孩”的成长纪实席卷全中国时,也有不少网友分享了当年这本书给自己造成的“心理阴影”:

@ 网友A:当晚我就把家里冰箱里的冰凿下来握手里,非常轻松地突破了30分钟。以为也能考上哈佛……

@ 网友B:我妈读了其中的一段话,“孩子的文具不应该过于五颜六色,容易分散注意力 ”。于是把还在小学的我心爱的玩具全扔了……

@ 网友C:因为受了这本书的影响,初中去了她的母校读书。因为出了个刘亦婷,声名大振。班主任啥的统统升官,全校一股刘亦婷风。我想吐槽的是,她很成功,但是她成功后也许残害了很多后面的小朋友,大家一直活在这种“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

刘亦婷:怪我咯?

但是,在21世纪初刚刚开始风靡全中国的“留美热潮”中,刘亦婷确实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早一批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中,刘亦婷也无疑是名气最大的那个。不过,将近20年过去,曾经的“哈佛女孩”去了哪里?当年被“神化”的“哈佛女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争议?当“哈佛女孩”的光环和荣耀渐渐淡去,又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呢?

围绕着“哈佛女孩”的种种争议

争议一:“捏冰考验”其实是“虐童”?

在主打“素质培养纪实”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曾用大量笔墨描绘了让女儿学会坚持和忍耐的“捏冰”情节——年幼的刘亦婷和继父打赌,用手捏住一块冰坚持一刻钟,直到她感到到“有小针在手心上跳舞”。刘亦婷在日记中也详细地回忆了这个过程:

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四分钟,让我感到骨头都要被冰冻僵、冻裂了,这时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去,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钟,我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到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钟,我的手就完全麻水了…… 当爸爸跟我说“时间到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着:“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 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是觉得很烫。

这个刘卫华描绘为锻炼意志力的“捏冰考验”,曾被许多家长视作素质教育的典范,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有些“残忍”,也曾被一些媒体批评为“变相虐童”。

当然,从母亲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锻炼和考验是希望能够磨练女儿吃苦耐劳的品质,出发点应该是好的,虽然谈不上“虐童”这么夸张,但在方式方法上确实有一些欠妥的地方。

不过,当《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全中国,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挑战了一把“捏冰”,还有孩子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捏冰考验”写成了作文。家长们仿佛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经受住了“捏冰考验”,将来长大后也就能像刘亦婷一样考上哈佛了……

争议二:成功被录取其实主要靠推荐信?

2004年,《“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闯入了公众视野,作者萧愚在书中提到,刘亦婷本身在学习成绩、竞赛和艺术特长这些方面并非十分突出,在申请哈佛时并没有SAT成绩托福成绩也仅仅是刚刚达到录取标准线。她能够进入哈佛,完全是因为得到了一位重磅推荐人的信任,在这位推荐人的极力举荐下,刘亦婷最终才得以成功被哈佛录取。

刘亦婷的推荐人名叫拉瑞,当时是一位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政府议员。刘亦婷曾参加过一个赴美夏令营,有幸住在了拉瑞家中。

拉瑞对刘亦婷的言行举止非常欣赏,并主动提出可以做她申请美国学校时的推荐人。鉴于拉瑞的议员身份,他的亲笔推荐信对于哈佛这样的名校来说也是相当有分量,可以说是极大地提高了刘亦婷被成功录取的几率。

对此,刘亦婷的父母则回应道,哈佛本科招生是由招生委员会集体投票决定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招生委员会中享有特权。“刘亦婷能够被哈佛录取,并不仅仅是因为一封含金量很高的推荐信。” 刘卫华说,“她在哈佛求学时的表现也非常优秀,这足以证明当年哈佛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争议三:“哈佛女孩”其实是为了树典型?

当年,就在刘亦婷忙着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她的母校成都外国语学校被德瑞教育集团收购了大量股份,实际上从公立高中逐渐转向了私立学校,并开办国际班,招收有意留学海外的学生。

投资方为了打响学校牌子,需要在短时间内树立一个优秀学生典型,而恰好以哈佛为申请目标的刘亦婷就成了最佳选择。据说,德瑞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全力支持刘亦婷的申请,在外界帮助和全家人的努力下,刘亦婷最终才得以圆梦哈佛。

在这之后,刘亦婷的确带响了母校的名气,成了母校最为典型的优秀学生。对于这个质疑,刘亦婷的父母和母校并没有出面回应过。不过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这样的“树典型”也的确收获了双赢的效果。

曾经的“哈佛女孩”,如今身在何方?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中,曾刊登过刘亦婷高中日记的某个片段,其中清楚地写着,刘亦婷对祖国当时的贫穷落后痛心不已,并表示愿意“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在写给哈佛的个人陈述中,刘亦婷也表示自己很关心中国的穷人,希望学成归国后可以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变他们的生活。

然而,刘亦婷从哈佛毕业后去了哪里?如今的她,是否兑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承诺呢?

刘亦婷日记节选

我们很难从国内媒体的报道中看到刘亦婷成年后的踪迹,当我们翻看刘亦婷的LinkedIn账号,才能够找到这位曾经的“哈佛女孩”毕业后的人生轨迹——她做过三段短期的实习,分别是在波士顿咨询、百事和一家对冲基金公司。

随后自己出来打拼,在美国开了一家“睿识资本”,失败后又合伙开了“慧恩资本”,四年后再次倒闭,她现在的身份则是“秦岭资本”的合伙人。

在婚姻生活方面,刘亦婷则是嫁给了哈佛本科校友Scott Sambur。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刘亦婷似乎都没有回国发展的迹象。如今的刘亦婷应该是一位过着典型中产阶级生活的律师太太。

“哈佛女孩”带给我们的反思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刘亦婷的成就和许多去美国读书打拼的中国留学生相比并不算特别突出。不过,刘亦婷被哈佛成功录取恰好赶上了21世纪初的留美热潮,对于无数向往美国教育和生活的中国家长来说,刘亦婷俨然成为了他们美国名校梦的化身。

而《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的育儿经,又让他们相信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甚至“普林斯顿神童”,这也正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被过度神化和追捧的原因。

对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选择和去向,国内一直有着许多争议,也有人一直在关心她当年被哈佛录取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过,当“哈佛女孩”成为过去,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理性地看待一个又一个被神化的个体。

毕竟每个人的成功甚至失败都是不可复制的,会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也会受到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影响。盲目地追捧“哈佛女孩”是不可取的,唯有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在线问答
获取留学规划

院校推荐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马萨诸塞-波士顿
世界综合排名:2
美国综合排名:2
录取率:-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马萨诸塞-波士顿
世界综合排名:1
美国综合排名:3
录取率:-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国-加利福尼亚-帕拉阿图
世界综合排名:3
美国综合排名:4
录取率:-
浏览更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