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留学院校对我们的求学之路至关重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美国作为全球教育最领先的国家,自然成为了很多学生的首选,然而,在毕业之后,很多学生都考虑是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细细考虑下来,并非那么简单,比较国内外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让人究竟。下面就和选校帝了解一下在美国留学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工作氛围
先说工作氛围吧,美国的大多数企业里面,尽管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办公室政治,但总体而言,同事间的交往比较简单,跟上级之间也相当随和。
在我曾经实习的美国公司里,下级是可以公然挑战上级的,下级觉得上级有什么做的不对,可以有理有据地指出,这并不稀奇。如果说的恰当,还很有可能被大老板褒奖。
我的一位朋友白小姐,在出国之初曾在国内一间外企会计事务所工作,谈起国内的公司氛围,她就觉得不那么宽松随意了,尤其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比如说非常注重领导的称谓。
另一位曾在中美两国科技公司工作了快十年的林先生就说,中国的公司更强调权力等级,而美国更注重实际的经济利益。
在中国公司内要注意很多的条条框框,比如,对领导要回复是而不是对,不能用交流而要用汇报。但其实美国公司也并非像水晶球那样透明。
我就在私人聚会上听到一位女士抱怨工作中上级主管的蛮横态度,并且有时候还有轻微的骚扰举动。
她越级上报反映之后,人事部门也基本睁只眼闭只眼拖着,直到上个月公司大老板整顿人事,这件事情又被捅出来才进行了严肃的处理,那位主管自然也被KICK OUT了。
中国凡事都铺在关系的网兜里,而美国对于华裔的天花板也不是那么好突破。工作上的糟心事在哪里都不少见。
二、物质报酬和生活品质
据说一个年薪百万(人民币)阶层在中国过的生活大致如下:
有两三套手工定制的工作套装,脚蹬着从欧美Outlets买的菲拉格慕或者是Zegna鞋子。
男士开着宝马X3或者奔驰C级,感觉自己已经鲜衣怒马了。女士一般储藏得起半打的大牌入门级包包,但再贵的也有点力不从心了 。
一年有一到两次出国旅行,然后余下钱供得起一套六百多万的房子,能让家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但工作的压力往往挤占大部分的时间,根本提不起精神去打开生活的天窗。
而相比较之下在美国,一个年收入上二十万美金的人,在纽约和加州湾区(Bay Area)也算得上是上层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即便是白手起家,也能贷款买得起学区房townhouse,负担得起平时种种小花费,周末滑滑雪场。
而在中西部地区绝对是土豪这个级别的,租个直升机能绕自家农场一周,吃嘛嘛香。
而同样的在国内年收入百万年薪或者在美国二十万美金起跳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好找,基本也处于职业场的金字塔中高段了。
而处在这个级别的海归可能就要说,国内虽然竞争压力大,但过的是「文化苦旅」啊,想看个话剧、听个相声立马就走起,跟哥两个那叫一个一呼百应,三百六十五种茶味,都甩咖啡几条街了。
同样在美国的也会跺起脚来一一陈述生活的优越性,例如插队这事儿基本绝缘,人人都彬彬有礼,百老汇剧全美国演,一点也不逊色啊。
因此在生活品质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三、社会认可度
与生活品质搭配的是社会认可度,但这东西比生活品质就更玄乎了。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华人就一定是没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吗?
我认识很多第一代通过留学来到美国的华人,无论在社区活动、还有交友圈子中都能跟各种族的人群打成一片。
而说到认同感,归根到底是心理对于一种comfort zone(舒适圈)的感受,自己过得怡然自得又何尝不是一种认同感的体现呢。
很多知名海归在媒体上叨叨自己回国的经验,基本都觉得优越感比在国外更多,在自己的国家,物质和精神的安全感更浓烈了。
在国外就算混的是中产阶级圈,回国也能摆个谱,去上流社会打个酱油,有些一不小心就成青年敬仰的导师了。
但不是每个回国的人都能交好运,而这几年海归数量增多,国内的公司可能并不是特别看重职员的海外学校名气,而更看重实在的经验和能带来的资源。
点背不能怪社会,真正在国内圈子风生水起的,除了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凭之外,还需要有扎实的经验本事以及行业资源。其实美国梦和中国梦的选择也并非就是零和的僵局。
无论是在所谓的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美国,还是所谓的好脏好乱好快活的中国,都有可能进入一种菲茨杰拉德所描述的有些新鲜的,不同寻常,带点美感,简单得又能把握住范式的生活和工作。
以上是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选校帝。